过年真是休闲,没啥事的日子真好!
说实话,只要不工作,吃吃喝喝干点啥,时间都过的很慢。
今天介绍点买房干货,纯手工码字!
1
先科普几个专业名词:
大家买房一般都是买新房,就是开发商拿地后新盖的商品房。
二手房好理解,是购房者从房东手中买下的“旧房子”。而次新房也是二手房,名义上约三年内被转手的新房。
买新房预算不够或者中意地段没有房源,完全可以考虑次新房,还省去装修的烦恼,可以直接提包入住。
现房和期房,是在新房的基础上产生的词汇。
现房,买了就可以装修和入住。期房,是商品房仍在建设过程中,付款之后要等一两年才可以拿钥匙。
我之前买的几套都是期房,因为不急着做,价格要比现房便宜一些。
啰嗦一句,房前还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,明确地段和价位要求,再做出房源类型的选择。
少点执念就会多些选择,大概率下,是没有完全符合你预期的房子。
2
接下来唠唠首套房、二套房、房贷利率、社保和公积金,这也是买房者最应该考虑进的问题。
受到楼市限购限贷政策的影响,首套和二套的区别,意味着有无上车机会。
不同城市的购房者,要先熟悉当地的购房政策,认清个人是购买首套房,还是二套房、三套房、四套房……
购房者还需了解所在城市不同银行的房贷政策,公积金政策,以及政府规定的缴纳社保或个税的要求。
以上海为例,沪籍单身没房的可购房一套住宅,组建家庭后可买两套;
非沪籍需在63个月内累计缴纳社保或个税达60个月,然后有张结婚证,有钱,非沪籍就可以买一套房了。
需要注意的是,没结婚的外地人不准买房,是社会对单身狗的歧视啊!
房贷,是对于没钱全款付清的小伙伴隆重推出的礼品。
首套房和二套房的首付、房贷利率都有非常复杂的规定,公积金的使用也有明文规定。
由于全国城市太多,政策经常变动,无法将每个城市都介绍完整。
详细的城市购房政策,媒体报道可能会过时,建议查阅当地的住建委官网。
买房前先把这些搞清楚,然后再确定自己能买啥样的,效率会更高。
3
看房路途,就像西天取经。没个火眼金睛,怎么才能“三打白骨精”。
精美的海报,精辟的文案,精美的沙盘,总能让购房者心潮澎湃,魂不守舍。
一般人了解房子,都是从网上开始,尤其各类房产电商平台。
其实吧,除了户型图、房价、房屋基础信息外,其他相关资料都可忽略不计,尤其是图片集。
网上房间的样图,就像朋友圈的自拍,多数情况是照骗。
所以咯,看房一定要去售楼处,一定要先看五证(国有土地使用证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、商品销售(预售)许可证)是否齐全。
尤其是商品销售许可证,且必须是原件。
提个醒,在看房过程中,销售经理的话只可信一半。
沙盘和区位图是经过修饰的,比例是扭曲的;样板房更是整个楼盘的模特,和最终的房型有一定差距。
多么痛的领悟,我曾信了你的全部。
4
看房,要学会抓重点,比如说:
第一时间了解楼栋内部情况,包括户型、采光、通风、视野、电梯、车位、绿化等。
(不包括期房在内)
挑选时可根据个人喜好,着重一两个方面,楼盘不可能都尽善尽美。
现在的房子公摊面积都比较大,大约在20到25平方米之间。如果有赠送面积,要知道是否纳入不动产证面积上,否则不受法律保护。
开发商所赠送的面积(花园、露台等)应将具体位置、面积、使用年限、装修标准在“补充协议”中详细阐述并注明使用权(或产权)。
至于小区周边配套,需要关注现有的,以及未来一两年内即将建成的。
原因有两点:
1、后期规划可能会发生更改,无法得到保证;
2、未来会有周边配套更优质的楼盘出现。
钱要花,就花在刀刃上。
看房过程如相亲,新娘孰美孰丑,卸了妆才知道。
5
以上几点是基本点,自住的话,这些也要参考下:
户型,周正永远是第一要素,简而言之就是整体方正、纵深比合理、动静区分界明显。
采光,朝南的房子当然是最优选,其次是朝东南(早上可以晒到最好的阳光)、再次是朝西南(中午阳光还可以,但是下午会西晒)、最次的是朝北的(几乎全天无阳光直射进户)。
距离,对大型社区来说,从楼栋到社区门口的距离较远,步行时间较长,对于经常外出的人来说,要考虑楼栋距门口的距离。
此外,还应考虑楼栋与小区主路的距离,对于一些配置机动车主路的大型小区来说,接近主路的楼栋可能会面临汽车尾气污染和噪音的困扰。
车位,有的小区停车场分为地上停车位和地下停车场。如果购房者经常开车出入,在选房时要注意所选楼栋与停车场的距离。
小区绿化、户外视野、楼栋电梯等,都可以一目了然,也可以查阅资料。
最最最重要的是,在基本确定某一套房后,要在上午、下午和晚上都来看看。
一要观察光线、视野;
二要了解晚上的小区是否吵闹,物业安保做得如何。
在一切都考虑清楚之后,该交定金交定金(定金和订金不一样,订金可以退还,但定金不可以),该找关系找关系,将购房支付做到最低。
这就要看人脉和信息搜集能力了,多和置业顾问和代理商打打交道吧。
干货先说到这里,后续还会继续更新哦~
西乡塘区143万
西乡塘区110万
江南区112万
良庆区109万
青秀区168万
江南区113万
江南区110万
青秀区630万
周边30万
江南区11万